地球科学博物馆全天免费开放、室外小型实验仪器集中展示、无人机(航模)展演……5月18日上午,河北地质大学“5·18”世界博物馆日与科技周系列活动在校园内成功举办。当天,该活动共吸引了数千民众参与其中。大家在这里认识恐龙化石,体验3D打印笔绘画,亲手操作实验仪器,尽享“科普盛宴”。燕赵都市报、长城网等媒体纷纷对活动进行报道。

孩子们通过答题收集“科普标贴”
地球科学博物馆免费开放是活动的重头戏。当天,馆内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璀璨晶莹的珠宝玉石、形态奇特的矿物等8000多件精美标本,供游客免费参观。琳琅满目的展品让人目不暇接,参观者也是络绎不绝。
特别是博物馆四楼展厅,观众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因为这里展出的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寻常华北龙”。它用庞大的身躯占据了几乎整个展厅,让人望而生畏。据了解,这只“恐龙”身长20米,头高7.5米,背高4.2米,推测体重达50吨,是由河北地质大学近600名师生经过十多年的发掘、研究,最终装架而成的。其骨骼完整度达70%,为世界所罕见。
“以前知道不寻常华北龙有20米长,但当它真的站在自己眼前,还是感到非常震撼!”来自保定唐县小学生赵秋懿如是说。

博物馆展厅内,人流如织
在室外的多彩科普展览上,我校宝石学院、勘技学院、信工学院等6个特色学院的数十件教学用品、实验仪器在这里集中展出。宝石显微镜、玄武岩纤维、工程探测仪、射线快速测量仪、写字机器人、避障小车……种类繁多的地质科普展品让市民一饱眼福。
“这是石英弹簧重力仪,它是用于重力勘探的一种高精度仪器。”勘技学院的杨贺龙老师对其中一件仪器介绍说,当地下密度发生变化时,该仪器上就会显示出重力值,帮助我们寻找金属矿床。“除了密度差,有的仪器还可利用金属与岩石的其他物理性质比如导电性的不同来寻找金属矿。”活动上,市民通过科普人员的专业讲解和自己亲手操作实验仪器,全方位体验着地学的“别样科普”。

市民对宝石进行显微观察
在3D打印科普成果展展区,3D打印笔绘画吸引了众多小朋友排队体验。只见一位小朋友根据纸模画出蝴蝶的翅膀、身躯和触角。待材料冷却成型后,轻轻撕下蝴蝶的翅膀和触角。然后再进行3D绘画,将所有部件粘合,一只美丽的3D蝴蝶便完成了!
据宝石学院的姜乐涛老师介绍,3D打印笔是以PLA等为材料,用高温热熔方式将其热融后挤出,然后通过自然冷却方式固化,达到绘制效果。3D打印笔绘画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小朋友体验3D打印笔绘画
空中“嗨飞”的无人机航模表演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我们是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的师生,得知河北地质大学有活动便前来助阵。”该校吴瑞波老师介绍,这次展出的有C919客机、固定翼飞机等十多件航空航天模型,都是学校航模爱好者自己研发的作品。“航模运动是一项集创新、研发、展示于一体的户外运动,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专注力,同时给现场观众带来美不胜收的视觉体验。”

无人机航模表演吸引眼球
此外,活动现场的智能机器人表演、植物细胞显微镜观察等同样受到追捧,孩子们纷纷上前围观。极具娱乐性、知识性、参与性的“博物馆寻宝”游戏和“科普探险”游戏也备受孩子们的欢迎,参与者数以千计。
据粗略统计,当天上午,异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了数千民众参与其中,燕赵都市报、河北经济日报、长城网等媒体也纷纷对活动进行报道。

跳舞机器人表演成亮点
活动精彩瞬间

看看我绘制的3D蝴蝶

写字机器人引众人围观

十几件航模集中展出

小朋友排队体验3D打印笔绘画

小朋友显微观察植物细胞

人们排队兑换科普奖品